虚假变焦、厚度掺水、充电造假、防水不保修?智能手机8大营销套路背后的真相
来源:kaiyun.com 发布时间:2025-08-20 23:19:15
这是近两年出现的套路。折叠屏手机(其实直屏手机也是一个样)厂商如今用两种方式测量设备厚度:第一种是测量折叠状态下从外屏到后盖的厚度,不包含那巨大的摄像头凸起。这种方法虽不厚道,但在传统手机上已被普遍接受。
然而,荣耀在测量其折叠屏时,却没有将内屏的保护膜计算在内。这一点已经被众多网友发现——官方标称8.9毫米厚的
Galaxy Z Fold 7其实比所谓的“全球最薄折叠屏手机”(官方标称8.8毫米厚的荣耀Magic V5)更薄。此外,OPPO的折叠屏测量方式也如出一辙。这种做法极具争议,因为坚固的内屏保护膜本就是折叠屏手机的永久性保护的方法,禁止被消费者移除,且厚度可能超过0.4毫米。据我们所知,只有“憨厚”(也许是畏惧国外更严厉的广告法规)的三星采用的是带保护膜的测量方式。无论如何,当厂商宣称自家设备是“全球最薄折叠屏手机”时,千万别全信。更有甚者,荣耀、OPPO和vivo在计算折叠屏重量时,同样剔除了内屏保护膜的重量。这种为了让产品在消费的人眼中更出众而耍的小聪明,实在让人失望——毕竟如今的折叠屏手机本就已经足够轻薄了。
含糊其词的光学变焦大部分厂商宣传的相机光学变焦倍数,越来越不能轻信。近期的例子或许要数
Pura 80 Ultra。华为称这款手机搭载了一颗5000万像素变焦镜头,可在3.7倍到9.4倍“光学变焦”之间切换。但仔细看看参数表就会发现,其实就是在4.7倍光学变焦的基础上进行了2倍裁剪。测试也显示,3.7倍变焦时能拍出5000万像素的完整分辨率照片,而9.4倍时则不行。
也在变焦宣传上打擦边球。将主摄的2倍裁剪变焦称为“2倍光学级变焦”。他们用“光学级”这个词,大概是想骗消费者相信这是2倍光学变焦,或者说其2倍裁剪效果能媲美2倍光学变焦镜头。这些2倍变焦的照片看起来确实不错,分辨率和1倍变焦时一样,但失去了像素合并带来的优势——比如降噪效果减弱、亮度降低、动态范围变差。无论如何,“光学级”是个模糊的术语,就没有实际意义。这不过是厂商为了说起来好听,又不至于惹上官司的伎俩。我的建议是:下次再看到这一个词,就当它是“还不错”的意思吧。要是你觉得上面这些例子已经够糟了,那还有更离谱的:苹果在
的参数页上,直接将其2倍裁剪变焦描述为“2倍光学变焦”和“2倍长焦”。但实际上,iPhone 16和iPhone 16 Plus根本就没有长焦镜头或潜望式镜头。显然,苹果就是想让你误以为它们有。
等AI功能在设备上的运行效果。这一些品牌经常在产品页面发布短视频或动图,展示这些功能用起来多么轻松(抖音上的相关短视频就更多了)。
然而,这些视频的小字说明里往往藏着免责声明。具体来说,三星、一加等公司会在小字中注明,“圈选搜索”的演示经过了“缩短和模拟”。也就是说,在实际使用中,手机上的“圈选搜索”响应速度要慢一些。这虽然不算大问题,但确实是种耐人寻味的营销手段。我们能理解为了对广告视频的简洁处理,但这可能会让用户对AI功能的性能产生错误预期。各大手机生产厂商的AI演示也不是第一次耍这种小聪明了。
智能手机生产厂商还会发布包含AI功能的宣传素材,但这些厂商会在小字中注明,这些素材仅用于“演示目的”。换句话说,要是实际使用效果和展示的不一样,可别惊讶。
以及龙晶玻璃、昆仑玻璃、铠甲玻璃、泰坦玻璃等等自有的替代方案。但一些品牌却在宣传时会拿自家方案与钢化玻璃作比较,这就说不过去了。
问题在于,传统钢化玻璃在中高端电子设备屏幕上早已失宠,而且它也是防护性能最差的玻璃解决方案。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品牌宣称,自家定制的防护方案比钢化玻璃坚固2倍、5倍甚至10倍。意思是:你家自研的“高科技”玻璃防护比五毛钱的钢化屏幕保护膜要坚固?别逗了。
更恰当的做法是,拿定制玻璃方案与康宁的某款大猩猩玻璃产品对比。这才合理,因为大猩猩玻璃仍是使用最广泛的解决方案,也是消费者最直观的参考标准。
荣耀曾告诉我们,其基于陶瓷的纳米微晶玻璃(Nano Crystal Shield)性能优于大猩猩Victus等化学强化玻璃。因此,所有基于陶瓷的玻璃解决方案,很可能都比大猩猩Victus、7i等旧款产品更耐用。我能理解有些厂商或许是想宣传自家玻璃更坚固,或许是不想破坏与康宁的关系,但话说回来,消费者的真实体验才更重要。
这种营销手段近年来越来越流行。许多手机厂商会大肆宣传电子设备屏幕的峰值亮度。例如,
Galaxy S25 Ultra的峰值亮度为2600尼特,一加13则达到4500尼特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,峰值亮度只是个噱头。
峰值亮度仅指屏幕上很小一块区域的亮度,通常在显示HDR内容时才会触发,对日常使用中屏幕的整体亮度观感没有实际影响。更重要的参数是
(有些厂商称为HBM亮度、HDR亮度或全屏亮度)。无论叫什么,这个参数衡量的是整个屏幕的亮度,也就是在阳光下使用时,自动亮度能达到的最大值。这个最高亮度只能维持几分钟,之后手机就会调低亮度以节省电量,但在你身处户外时,它确实能派上用场。苹果、摩托罗拉、谷歌等品牌会在产品页或参数表中列出全屏亮度。但三星似乎只公布峰值亮度。无论如何,如果你找不到某款手机的全屏亮度数据,可以去查看评测和第三方网站。
的模糊说法。许多智能手机显示电量为100%后,仍会继续充电,直到真正“完全充满”。
从避免电池过度损耗的角度来看,这合情合理,但一些狡猾的厂商也会借此夸大充电速度。例如,有些品牌可能会说,他们的手机不到30分钟就能充到100%,但事实是,设备可能还需要再充10分钟才能真正充满最后那点电量。
,而手机显示1%电量时,电池中仍会保留相当的电量。我也许有点吹毛求疵,因为这在某一些程度上说得通,很多人都是在电量低的时候充电,而不是等到彻底没电。尽管如此,从1%而不是0%开始计算,还是能让厂商宣传的充电时间再缩短一点点。不用说,完全没电的手机充满电,肯定要比官方宣称的时间更长一些。
另一个不光彩的营销套路是,大肆宣传远未准备好的功能。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或许是苹果,在2024年6月宣布要对
进行全面升级。结果呢?Siri的升级至今遥遥无期,据报道要到2026年才会推出——距离最初公布几乎晚了两年。除此之外,还有国行iPhone那遥遥无期的AI功能。
宣传未成熟功能的不止苹果。2023年10月,谷歌在Pixel 8系列发布会上宣布了
功能。发布时,谷歌称该功能将通过“未来的”Pixel系统更新推送给Pixel 8 Pro。但不幸的是,Pixel 8 Pro用户一直等到2024年8月Pixel 9系列发布时,才收到这个功能。用一个功能作为手机的卖点,却让用户等这么久,实在说不过去。
最经久不衰的营销手段之一,就是宣传手机的防水性能,但注意宣传页角落的小字说明就会发现,保修不涵盖进水损坏。这已经是最“远古”的套路了。我还记得2015年左右,
因拒绝为其防水的Xperia机型的进水损坏提供保修而遭到抨击。事实上,当时索尼一直坚称自家手机是“防水的”。
虽然这样的做法有几分道理:跟着时间的推移,手机的防水性能会逐渐下降,因为橡胶密封圈、垫圈和疏水涂层会老化磨损。手机掉落也可能会引起外壳开裂或其他损坏,从而破坏IP防护等级。尽管如此,厂商一边宣传IP67、IP68甚至IP69防护等级,一边却不愿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,实在让人觉得是在逃避责任。
阿里立下军令状:9.30前整个淘天集团所有App,将百分百适配鸿蒙!网友:给国庆献礼,阿里有觉悟
“00后”勇闯牛市!辞职All in、跟风入场、同学一起炒……赚钱就是“股神”
“忙3个月就能赚2万多元”,郑州富士康求职者排起几百米长队,每天多达数千人!95%来自河南本地,不少员工子女毕业后也加入
直降88万!起拍价355.256万,这架26年“高龄飞机”将再次拍卖 首拍因无人出价流拍
AMD 回应 AM5 插槽烧毁问题:厂商 BIOS 配置不当,建议升级
索尼INZONE英纵进军PC电竞市场!鼠标、键盘、耳机全都有:首款键盘1999元